烧了百亿美元 扎克伯格寄予厚望的元宇宙正分崩离析
2022-10-13 22:44:14 居小桃
摘要: 原标题:烧了百亿美元 扎克伯格寄予厚望的元宇宙正分崩离析 面对自身的发展瓶颈,科技巨头All In新技术是一种应对本能。 Facebook在一年前高调地更名为

  原标题:烧了百亿美元 扎克伯格寄予厚望的元宇宙正分崩离析 

 

  面对自身的发展瓶颈,科技巨头“All In”新技术是一种应对本能。

 

  Facebook在一年前高调地更名为Meta,All In 元宇宙。一年过去,虽然大多数普通用户依然不知“元宇宙”为何物也搞不清“元宇宙”跟VR/AR到底有什么关系,但Meta却凭借一己之力,让元宇宙从科幻词汇成为产业概念。在Meta的引领下众多科技企业投身“元宇宙”赛道,所有VR/AR/软件企业摇身一变成了元宇宙公司。

 

  “元宇宙”概念轰轰烈烈,但最终业务却落在了VR/AR产品上,而VR/AR在2014年就已兴起,包括乐视、HTC在内的昔日巨头都曾高调地下“重注”。如今,乐视已没落,HTC也未能靠VR翻身,新一波科技巨头新瓶装旧酒继续干着VR/AR。

 

  喊着“元宇宙”,科技巨头却在死磕VR/AR

 

  国外,有消息称苹果的AR眼镜在难产多日后即将面世;国内,字节跳动成为Meta最忠实的“学徒”,Facebook在2014年以20亿美元高价收购了VR设备厂商Oculus,一年前字节跳动则以约90亿元超高溢价从腾讯手里抢来PICO,此前有消息称腾讯欲拿下游戏手机厂商黑鲨加码VR/AR,结果腾讯忍住了,这似乎表明其对元宇宙持观望态度。

 

  跟10年前不同的是,如今科技企业手里有着更成熟的AI技术、更快的5G网络以及更多的数字化场景,但VR/AR却依然面临着叫好不叫座的尴尬。

 

  最近Meta与Pico相继发布年度旗舰产品。10月11日Meta在开发者大会上发布新款VR头显Quest Pro,扎克伯格亲自登场介绍新品的各项功能以及技术、性能上的创新,再一次放出豪言:“现实与数字的交融将为我们带来新的应用世界,你们将会看到新的世界拔地而起。”Pico在半个月前发布了截胡Meta Quest Pro的PICO 4。

  相较于PICO 4而言,Quest Pro起售价高出一大截达1499.99美元(作为对比,iPhone 14起售价799美元),高昂的定价,让企业级用户和土豪型用户外的大部分人望而却步。

 

  当一款科技产品存在刚需市场时,价格并不是影响其出售的问题。万元以上的超大屏电视,47999元的Mac Pro都不缺买家。但VR/AR设备最大的问题不是价格,而是需求:到底要卖给谁?人们买来干嘛?如何避免人们购买后依然长时间吃灰的结局?

 

  字节跳动加持的Pico烧掉了100亿以上,却只换来几十万台的销量——根据陀螺研究院的数据,2022 年上半年中国VR头显出货量60.58万台,其中Pico销量约为37万台。注意:销量不等于活跃用户量,在字节跳动10亿级活跃用户中,Pico贡献的用户量只是恒河一沙。Pico 4相较于市面上的VR头显产品并无技术或体验上的明显突破,其依然不具备成为大众级消费产品的能力。

 

  Meta的表现比Pico好很多,上半年全球 VR 头显的出货量约 684 万台,其中Quest 2销量约为590万台,虽然拿下了大部分市场份额,但590万的增量却远远难以弥补Meta被短视频平台争抢的用户损失。半年684万台的销量意味着其依然是小众硬件——2022年上半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约2.4亿台。

 

  科技行业不缺新概念,关于元宇宙这两年就又出现了“下一代空间交互入口”“数字人/虚拟人”“即时化身/虚拟分身”等等新词汇,但这不能改变科技企业“口里喊着元宇宙,干的却是AR/VR的活儿”的事实。截至目前,市面上也依然没出现类似于智能手机一样的大众消费级VR/AR产品,刚刚发布的Quest 2也很难改变小众的命运,在价格外,其跟微软合作让用户可在VR头显里使用EXCEL、PPT这样的“卖点功能”听上去就很疯狂。

 

  善于定义市场的苹果被寄予厚望,现在有许多消息称苹果将在近期推出首款AR眼镜。

 

  Meta想靠元宇宙翻身,但资本市场并不买账

 

  在All In元宇宙前,Facebook的社交大盘正面临着TikTok的疯狂蚕食,作为核心的广告营收因为苹果隐私政策调整、全球加强数字治理等因素出现断崖式下跌,结果是Facebook股价的持续低迷。昔日硅谷FAANG五巨头(Facebook、Apple、Amazon、Netflix、Google)只剩下三个,其中Apple、Amazon、Google市值分别为2.22、1.15和1.27万亿美元,而Meta和奈飞市值分别只有3426和982亿美元,跟三巨头的市值不在一个级别。

 

  在拯救老业务上,Facebook并无建树,移动端大盘产品如WhatsApp、Instagram均是收购而来。昔日被视作Facebook徒弟的腾讯在中国市场则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,虽然腾讯一样面临短视频的挑战,但其拥有微信这一不断创新的超级应用,在守住用户基本盘的基础上,延展出了小程序、微信支付、出行购物、视频号、企业微信等一站式在线服务生态,成为实打实地影响用户生活与工作的“小宇宙”。2019年扎克伯格曾表示后悔没有早点学微信,Facebook在很多地方也对微信亦步亦趋,比如做类似于小程序一样的应用,但收效甚微。

 

  在消费端巩固地位的同时,腾讯正加大力度落地产业互联网战略,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,to B的云计算等业务已成为其收入增长点,但Facebook在B端、云计算上却没有什么像样的的布局。

 

  Facebook将翻身的厚望寄托在元宇宙上,更名Meta是扎克伯格拯救公司重返“舞台中央”的重要举措,但资本市场并不买账。更名一年以来,Meta股价从353.83美元跌到126.25美元,一年跌没64%。今年2月3月Meta在发布2021年财报后股价大跌1/4,市值缩水近3000亿美元,史诗级暴跌直接带崩美股,由此可反推为何扎格伯克如此急于推动公司转型:数据趋势太差,不转型只会每况愈下。

 

 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。Facebook以及扎克伯格“病急乱投医”的做法,在国内很多科技企业以及老板身上都有类似的影子:业绩不行就幻想靠新概念翻身,All In新赛道,曾先后“战略布局”汽车零售、K12教育、 品电商、预制菜的趣店就是其中典范,它们在核心业务面临颓势时,总幻想着在新赛道可以打个翻身仗,轰轰烈烈造势最终却都黯然收场。

 

  Meta内部“军心涣散”,扎格伯克将头破血流?

 

  如果上下一心,即便像新东方这样惨的企业都有翻身的机会。在股价疲软、市场竞争等外部因素外,摆在扎格伯克面前更大的问题在于内部的军心瓦解:All In 元宇宙的做法在Meta内部并未形成共识,很多员工甚至是高管都不理解或不支持扎克伯格的想法。

 

  最近《纽约时报》采访了十多名 Meta (前)员工,揭密了扎格伯克推动元宇宙战略落地一年来遇到的阻力,Meta 元宇宙业务面临的实际情况可能比某些科技媒体报道的要严峻得多,以下是一些节选:

 

  1、许多员工在抱怨,频繁的战略转变没有一致性规划,可能只是扎克伯格的突发奇想。今年 5 月匿名社交网络 Blind 对 1000 名 Meta 员工进行了的民意调查显示,只有 58% 的人了解公司的元宇宙战略。在 Meta 内部,一些员工将元宇宙项目戏称为“MMH”,即为了“让马克·扎克伯格开心”(make Mark happy)的项目。

 

  2、今年,在其个人 Facebook 页面上发布了Horizon Worlds 头像截图遭遇群嘲后,扎克伯格十分沮丧,要求相关团队重新设计其头像,其实这些头像的设计并不容易,一位 Meta 的图形艺术家在 LinkedIn 帖子中透露他和他的团队在 4 周内设计了大约 40 个版本的扎克伯格头像,最后才获得批准。

  3、Meta的元宇宙产品面临着“员工自己都不爱用”的窘境,今年 9 月,负责 Meta 元宇宙部门的副总裁 Vishal Shah 在公司内部留言板上写道,他对使用 Horizon Worlds 的 Meta 员工数量之少感到失望:“为什么我们连自己开发的产品都做不到不喜欢、一直使用呢?如果我们自己都不喜欢,又怎能期望用户喜欢呢?”

 

  4、有高管有不同意见。约翰·卡马克(John Carmack)是Facebook收购的Oculus 的前CTO,现在是Meta顾问,8月其公开表示Meta 对元宇宙下注的规模让他“一想到要花这么多钱就感到不适。”“Meta 的元宇宙开发受到多种因素阻碍,比如大企业的官僚主义,以及对多样性和隐私等问题的担忧等。”2021年财报显示,Meta AR /VR 部门亏损 100 亿美元。

 

  当年我曾去Facebook参观,扎克伯格没有自己的办公室而是跟员工挤在一起办公,Facebook会议室也是透明的,这些扁平、透明、民主的企业文化给人留下深刻印象。然而今天的扎克伯格似乎已经变得十分独断,至少在元宇宙这件事情上有些一意孤行。据纽约时报报道,扎克伯格已向 Meta 员工发出了明确的信息:不加入就滚蛋。

 

  今年 6 月在一次会议上,这位 38 岁的亿万富翁指出,“可能有一群人不应该呆在公司里面”,而且对于预期和目标,他将“加大压力”。自那以后,该公司冻结了大部分的招聘并削减预算,扎克伯格还要求经理找出表现不佳的员工。(来自36kr自纽约时报报道的编译)

 

  结果是很多员工“被迫关注元宇宙”,比如开始尝试在Meta的元宇宙产品上开会。

 

  任何企业转型都是艰难的,改革势必面临巨大阻力,但在元宇宙这件事情上,扎克伯格可能真的太急了一点。虽然不少科技企业都意识到“元宇宙是未来”,但至少以下问题现在还悬而未决:

 

  1、元宇宙跟VR/AR的区别到底是什么?是不是新瓶装旧酒?

 

  2、元宇宙到底能否成为一种全新的数字应用形态?是结果还是过程?Facebook想要的是一个结果,跟互联网一样平行的下一代互联网,但很多企业却认为元宇宙只是一个过程,即现实世界与数字世界的融合,今天很多科技企业在做的数字化、产业智能化、互联网+、数实融合甚至互联网业务,本质上都具有元宇宙的属性,“过程即结果”,它们不会刻意去追求一个元宇宙的产品形态。

 

  3、今天关于元宇宙的很多应用构想是意淫的没需求的,比如“用虚拟分身去元宇宙开会上班”,既然如此,企业雇佣员工干嘛呢?如果本人开会腾讯会议不就是元宇宙了吗?3D虚拟形象可以让开会这件事变得更有趣一点而已,但并非必需的。

 

  4、元宇宙即便可以成为全新应用,时机是否足够成熟?每年投入数百亿美元的Meta会不会起个大早赶个晚集?

 

  元宇宙并不是Facebook第一次要挺进新赛道。当年Facebook曾推出主打社交搜索概念的GraphSearch要干翻谷歌,结果其在搜索市场没有掀起什么波澜;后来移动手机兴起,Facebook推出了Facebook Home(类似于MIUI)想要在系统层面有所作为,然而根本没有手机厂商买单;再后来其又重注VR、无人机等,均收效甚微。

  国内外科技行业都有差不多的现象:企业一旦转型遇到困难,就很可能像没头苍蝇一样乱撞。科技企业对技术有天生的危机感。科技巨头能够成为巨头,往往是因为吃到了某一波技术红利,它们在骨子里害怕某个新技术催生出自己的颠覆者,因此对任 技术都不会坐视,就算不像Meta一样狂热地All In,也会保持关注,先积极探索再择机入场。

 

  新技术的成长曲线往往又是漫长的,比是否进入更难把控的是什么时候进入。国内,百度当年面临移动互联网对搜索引擎的颠覆式影响,重注AI技术以及智能云、智能驾驶等产业场景,经过10来年的耕耘后逐渐打开了局面,但截至目前除智能云带来真金白银外,智能驾驶依然未迎来丰收季;HTC在面临智能手机业务下滑时重注VR,但其未能等到元宇宙这一波,起了个大早却赶了场晚集。

 

  现在字节跳动、Meta等等巨头都在重注元宇宙,但元宇宙、VR/AR等对字节跳动这样的增长型企业来说只是锦上添花,因为其有充足的资金与回旋余地,即便这一波彻底踏空也不会伤筋动骨,但对Meta来说,元宇宙俨然已是背水一战。扎克伯格的新世界能否拔地而起?留给他的时间已经不多。

投稿:jiujiukejiwang@163.com
点击展开全文

Copyright © 2002-2024 鹿财经网